2016年1月1日,社会责任三项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该三项国家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 26000:2010《社会责任指南》国际标准。根据ISO 26000 PPO组织统计,自从2010年11月1日颁布以来,包括中国在内,已有76个国家采用相应形式转化各自的社会责任国家标准,其中45个国家是等同采用。ISO 26000关于社会责任的理念将会在全球愈来愈普及,特别是对社会责任概念中“影响”就是“责任”的认识和把握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关键。
影响的性质
GB/T 36000国家社会责任标准完全采用了ISO 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中社会责任的定义。该标准指出,社会责任是“通过透明和道德的行为,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承担责任”。“影响”就是“责任”,是这个定义的最大特点,也是对社会责任认知的最大共识之一。即一个组织(该定义适于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机构和组织)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其决策和活动所带来的影响。
第一,一个组织所尽社会责任如何,就是其对利益相关方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如何,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尽可能地增加对社会和环境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
第二,这种影响通常涉及到七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社会责任国家标准中所讲的七大主题: 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消费者和社会参与和发展。在每个主题下,进一步列出了相关的责任议题,在每个议题之下,还清晰地指出了行动和期望。这些行动和期望就是对组织行为所带来影响的要求和期待。
第三,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象上。这七个责任主题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也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比如劳工实践可能重点考虑组织的决策和活动对组织员工的影响,公平运营更多侧重对竞争对手的影响,消费者主题更多地侧重对顾客和客户的影响,社会参与和发展更多地侧重对社区的影响,而组织治理、人权和环境则涉及对更加广泛的相关方的影响。其实每个主题都不会只涉及到一个利益相关方,只是有的相关方有更多的要求和期望。
第四,这种影响有不同性质的属性。如果影响是涉及到法律法规条款的,它体现的就是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期望;如果影响是没有涉及到法律法规条款,但是涉及道德伦理的,它体现的就是社会道德伦理或文化习俗的要求和期望;如果影响既没有涉及到法律法规的要求和期望,也没有涉及到道德伦理的要求和期望,它体现的就是组织自愿选择的行为。
第五,从整个标准文本来看,组织行为的影响也不仅体现为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还体现为经济方面的影响。在社会责任国家标准的社会责任定义中,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目的是促进可持续发展,而标准又明确指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以整体方式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在标准的七大社会责任原则的第一条担责原则中,指出组织为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担责。同时,在后续的七大主题概述中,也清楚地提出经济、健康、安全和价值链要贯穿七大主题得到处理。事实上,组织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担责,很多时候也离不开经济责任的承担。另外,从企业的经济功能来看,其对整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有直接和巨大的影响力,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可进一步理解为:企业在其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并对其决策和活动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承担责任。
综上,组织(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对其影响承担的责任。这种影响整体上表现为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种,具体体现在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七大主题中,体现在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象上。不论是经济、社会或者环境影响,还是七大履责内容,还是不同的利益相关方,都可以从反映法律法规层面的影响、反映道德伦理层面的影响以及自愿选择行为的影响三个层面去认识和把握。
责任的层次
企业社会责任是有底线和层次的。英国学者埃尔金顿先生为此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三重底线理论。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经济、环境和社会三重责任,且这三重责任是有底线的,比如企业经济责任的底线就是不亏本,企业环境底线的责任就是做到达标排放,不违反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在企业的社会责任底线方面,如对员工底线责任遵守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和相关劳保福利规定,对政府底线责任方面有按时按量缴纳税收等等。美国学者卡罗尔先生提出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像金字塔一样,是有层次的,塔基是经济责任,再之上是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塔顶是慈善捐赠责任。
结合上述观点,可将企业社会责任直观分为必尽、应尽和愿尽责任三个层次。所谓必尽责任就是企业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类似于三重底线理论中的底线责任,包括有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底线。应尽责任是指企业应该履行的道德责任,是企业法律责任之上的,虽然没有法律上的追诉,但却会带来社会舆论谴责和公众压力的。愿尽责任则是既没有法律法规规定,也没有社会道德期望,企业自愿选择的社会责任行动。当然,三个层次上都有相应层面的经济责任(比如经济付出)。
这三个层次的责任也恰好对应着上述分析组织(企业)的影响的三个方面。即反映法律法规层面的影响的,构成组织(企业)的必尽责任,反映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的,构成组织(企业)的应尽责任,反映自愿选择行为影响的,构成组织(企业)愿尽责任。
这样,企业(组织)的三个层面的影响也构成了企业(组织)的三个层次的责任:必尽责任、应尽责任和愿尽责任。
第一,必尽责任是企业必须履行的责任,即企业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责任。该责任类似于三重底线理论中的底线责任,包括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底线。必尽责任与企业的规模、能力无关,能保障企业降低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这类责任是企业必须首先履行的,如企业必须守法经营,表现为遵守市场法律法规、主动纳税;对员工负责,表现为企业要在法律要求的范围内最低限度地保证员工的权益,如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保障员工生命安全等。总的来看,必尽责任履行得如何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企业法律法规的风险程度。
第二,应尽责任是指企业应该履行的责任,即利益相关方有着明确普遍期望的责任。该责任主要是指企业法律责任之上的道德伦理责任。企业没有尽到此类责任,虽然不会遭受法律上的追诉,但却会带来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压力。需要指出的是,应尽责任高于必尽责任,要求企业的各项工作除了必须做到遵守法律法规外,还要符合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不能做违反社会公德的事。比如,对员工应该建立公平的晋升制度以保证员工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并制定合理的价格以保证企业赢得更广大的消费者市场,否则消费者就会选择其他企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对周边的社区生活带来扰乱,因为周边社区居民的抗议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发展。因此,应尽责任履行得如何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平稳运行。
第三,愿尽责任则是指企业自愿履行的责任,即利益相关方并没有明确期望的责任。该责任是企业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为解决重大问题而自愿承担的责任,因而高于应尽责任。愿尽责任是在承担了企业必尽和应尽责任后,尚有余力做出更大的、出于企业自愿的社会贡献,抑或者是为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问题的公司战略性考虑。这类责任不是社会普遍期望所需要履行的,更不是法律上强制要求的,因而企业即使不履行这类责任也不会遭到非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这方面选择性地做出努力或者付诸实践。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企业一方面连维护员工基本权利等责任都没有做到,另一方面却积极捐款、热衷于公益活动,这种行为表面上虽然帮助了一部分人,但事实上却也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探究这种企业的出发点和捐赠的具体意图。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无助于提升企业的形象,反而会引来利益相关方的质疑和反感。愿尽责任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更高层次,既可以为企业打造社会美誉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带来战略性机会,进而提升差异化竞争优势。
影响和责任三层次的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三层次划分对于人们认识社会责任不仅具有较好的普及意义,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社会责任管理价值。
首先,从社会责任认识论意义上来看,将比较抽象的社会责任更加直观化。一是,社会责任三层次论能澄清一些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混乱认识,促进员工对社会责任的全面认识。如,守法合规(法规)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底线,仅仅做到守法合规,企业难以在社会中正常运行。又如,将企业社会责任仅仅理解为道德层面的事情也是不够全面的,既不利于企业的风险把控,也割裂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关系,还不利于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打造竞争优势。二是,社会责任三层次论能促进企业对社责任的较好识别。从整体层面来讲,社会责任虽然是分层的,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辩证的关系。履行高层次责任需要以履行好底层责任为基础;从底层责任到高层责任,强制性越来越弱,自愿性越来越强。当然这对企业运营管理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层次责任将会向低一层次的责任逐渐转化。因而,必尽层次和应尽层次的责任内容会越来越多,而愿尽层次的责任则会不断演化。三是,不论是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都能非常容易地提升对社会责任内涵的认知水平,有利于企业每个员工对社会责任的准确把握,进而有利于社会责任在企业中的全员覆盖和全员落实。
其次,从社会责任实践角度来看,有利于厘清不同层次的实践对企业的价值和作用。企业可根据需要将这三个层次的责任指标化,即划分为三个层次的责任指标,包括必尽责任指标、应尽责任指标和愿尽责任指标,用以指导和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三个层次责任及其指标反映不同层次的实践对企业的不同价值。必尽责任履行的好坏跟企业运营风险的保障程度相关,企业如果触犯了法律法规,将直接面临着是否有资格继续经营的风险。应尽责任则是正常运营和平稳发展的保障。企业正常的运营也应符合运营所在地的道德伦理习惯,否则即使没有法律风险,也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愿尽责任没有法律法规的义务和道德的要求,是企业自己选择的对社会发展有益的行动,可以为企业带来社会声誉或市场机会,进而打造企业的竞争差异化优势。
再次,从社会责任管理角度来看,有利于企业系统开展社会责任管理。一是深刻理解对责任分层次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将识别责任内容、边界和层次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在明确责任层次的基础上,从企业整体层面制定推进社会责任的计划和方案。二是建立健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为企业各部门和岗位履行各层次的社会责任提供组织保障和系统指导。三是明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总体目标和不同层次分目标。针对不同责任层次的目标,投入和配备相应的资源和保障,推进各项履责目标的实现。四是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和运营结合,以社会责任的视角重新审视企业当前的运营,将不同层次的责任融入运营的核心环节和流程,持续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实力。五是深化全体员工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员工的履责意识和履责能力,综合考虑责任的层次和员工的层级、岗位,建立责任矩阵,明确各层级员工履行各层次责任的具体要求,逐步在企业内部塑造履行社会责任的氛围和文化。
最后,有利于企业与社会沟通,树立责任品牌。依据企业社会责任三层次理论可以建立系统的指标体系(包括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指标),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也可以得到较好的运用。同时,根据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要求和预期,企业应针对各个层次的实践,制定相关的利益相关方沟通策略,实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良好沟通,形成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良好关系,进而打造出负责任经营的良好形象和品牌声誉度。
欢迎关注责扬天下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