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复印 人文社科学术精华| 殷格非:创造更持续的互联网文明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标志,互联网正迎来它的第二波发展高潮。但从根本上看,无论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还是大数据技术,本质上都离不开通过信息网络、计算机网络,或者WEB网络形成的互相联络。因而互联网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如农业技术推动了农业文明的形成,工业技术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形成一样,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正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即互联网文明时代。

技术进步无限论者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拯救人类,可以解决我们在发展中所遇到的一切,正如历史多次证明的那样,科学技术向来就是一把双刃剑,与此相关的文明形态为人类带来了革新和进步的动力,同样也存在着相应的局限性和不足。互联网技术自然也不能例外。尽管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起居,大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互联网在变革创新、释放人力等方面的优越性和创造性显现无疑,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与文明的核心不一致或背道而驰的不协调、不负责任、不可持续的负面影响,甚至是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庆幸的是,互联网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还有充裕的时间来认识、讨论和思考,如互联网文明的本质是什么?与工业文明相比,在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它都有哪些不同?哪些是我们需要加以推崇促成质变、发扬光大的,哪些是我们需要引以为戒、加以修正的?如果我们能提前加以讨论、做出预判,就能尽量避免互联网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通过有意识地创造更可持续的互联网文明,为构建更加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如果我们对于这些局限性听之任之,没有主动矫正和改变的意识和行动,那么未来我们也一定会为今天的行为承担后果,就像我们现在正在承担工业文明所出现的不可持续的后果一样,给人类可持续的未来蒙上阴影。

什么是互联网文明

文明是什么?一般而言,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在一定技术支撑下人类所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积淀和总称,也是社会演进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农业技术的出现,形成了农业思维、农业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工业技术的产生,形成了工业思维、工业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互联网技术产生以后,人类也相应形成了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些方式产生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经过积淀、传承和综合,最终就会形成一种文明。而对于这些方式可能产生的不健康、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则需要我们进行探讨,在早期做到修正,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对于农业文明来说,农业技术的发展、粮食的迅速增多和剩余产品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通过农业的杠杆将地球生态圈中的植物和动物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降低了对于大自然的依附性,过上了一种通过大规模改造自然界来适应自我意志需要的文明生活。但农业时代的主要缺陷是人类的生产效率依然较低,人类自由、自主活动的能力和行为因生产工具、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制约也相对较为有限。

对于工业文明来说,在工业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机械化大生产成为主导,同时更加强调市场化、集中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农业文明时代效率低下的缺陷,促成了分工的精细化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人类不仅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综合都还要多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人类的双手进一步解放出来,自由活动的行为和能力显著提升。而以科学、民主、自由为主题的思潮和运动逐渐兴起,人们的社会地位逐渐平等、自由活动的能力大幅提高。但规模化的大生产容易造成对资源能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高度集中化可能造成垄断的产生,而标准化实则也意味着个性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此外,在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情况下,亲情、忠诚、友谊、信任等人类自然的情感,都让位于物质需求和金钱关系。这些局限一方面引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另一方面也直接引发人们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思考和探索。

如前文我们的论断所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文明将成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更具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形态。那么什么是互联网文明?我们认为,互联网文明是人类通过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进而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乃至产业转型、商业变革和社会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文明形态。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文明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紧密相连。文明发展和进步在时间层面体现为财富积累、技术升级、工具革新日新月异的加速度,不同文明转承的周期越来越短;在人的发展上体现为人类自主支配、自由活动的范围和能力越来越大;在价值塑造上体现为以尊重、包容、平等、自由、和谐、可持续发展等为主要构成的核心价值观的不断丰富成熟。

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无论是在商业、还是在政治以及社会的应用和表征上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些甚至已经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现实的不利影响。但正如不同文明由早期的孕育萌芽到中期的蓬勃发展、再到晚期的逐渐式微消亡,并被新的文明形态所取代一样,互联网文明也有终将消亡的一天,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创造更可持续的互联网文明,使其尽可能多地为我们构建可持续的未来做出贡献。

互联网文明的现状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虽然让整个社会都受益匪浅,但由于技术可能存在固有缺陷、商业开发盲目乐观、监管体系仍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在互联网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思维紊乱、行为混乱的迹象和苗头。反映到结果上就是,一系列不文明、不持续、不健康的现象,如网络造谣传谣、侵犯他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电商服务欺诈等日渐显现,可以说是泥沙俱下,有待净化。

目前主要发展现状

从政府角度来看,作为互联网文明的监管者和文化建设规制者,不同国家之间仍存在利用互联网工具或制造信息鸿沟、加大南北差距,大打信息战和间谍战、干涉别国信息安全和内政等现象。如美国的棱镜门事件,美国利用其互联网强势地位入侵他国电脑系统的行径正在遭到各国的声讨,也使其陷入了“全球偷窥者”的尬尴境地。事件不仅为国家信息安全保护敲响了警钟,也让国产软件厂商更深切地体会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自己所肩负的国家信息安全保护的重大责任,同时还很可能由此在全球范围掀起网络安全的“军备竞赛”。而这对互联网文明在全球推进科技共享和价值观重塑将造成很大的伤害。

从商业角度来看,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尽管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但同时也造成离开商业本质谈商业发展,不利于产业间、行业间和企业间的和谐共赢和可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在前所未有地提升生产效率、加快产品迭代、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的过程中,著作权和知识产权等文明成果无法保障、大数据非法买卖、交易信息不对称、个人隐私泄露、资金安全隐患、虚假宣传、商业诈骗、产品质量问题及消费者退货索赔难等现象也不断增多,企业品牌形象与市场信用环境都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和质疑。

从社会层面来看,互联网高效、透明、开放、对等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使知识、技术、理念和新闻的即时传播和交互成为可能,这种可能让公众参与意识逐渐增强、表达渠道日益增多、需求也日益多元,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汲取着需要的一切。但同样也为窃取个人隐私、网络低俗内容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乃至为非理性舆论引发群体性或爆发性事件留下了隐患。如一些色情、暴力以及反动迷信的不健康内容,使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分不清真善、好恶,从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据公安部新闻发言人透露:在近年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近80%的人是通过网络受到诱惑;这些人或者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或者受到网络黄色信息的侵蚀而走向犯罪。此外,尽管互联网开放型的特征使得人人都有了表达观点的路径和平台,但也极易造成事实上的话语权、影响力的不对等和资讯占有的不平均。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拿出勇气面对和解决。

五大亟待讨论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本身的进步,互联网文明在内涵、边界、管制等方面也会呈现出一些差异,但从目前人们思维、生活和行为表现来看,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包括有:

1.虚拟的还是实体的?

很多传统企业认为,互联网时代,只要有好的创意和眼球效应,有好的经销渠道和网络,再平庸的产品都可以流行,用户不会去计较产品,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尽管互联网经济需要更加注重满足互联网文明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如网络订餐、网络购物等,但产品的质量、环保仍然是互联网经济的根本,互联网只是改变了产品、服务和传播的方式,并没有改变商业的基本运行规律。

2.掠夺的还是共赢的?

尽管有观点认为互联网具有天然的掠夺性,但互联网技术本身却是中性,且并没有价值偏好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虽然重塑了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但对于处于同一产业链或价值链的企业,如果存在价值分配不均、权利义务不对等的情况,不仅可能挫伤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同时对消费者而言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未知风险。因而无论对于企业供应链的可持续管理,还是本着创建更可持续的互联网文明,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商业应用和价值创造,其结果都应该是责任共担、多方共赢而不仅仅只是某一方得利。

3.赶时髦还是有远见?

最近几年,很多传统企业在研究和关注“互联网思维”,积极开发和运用互联网技术,希望找到一种灵丹妙药,使自己的企业也赶赶时髦转型互联网,成为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未来企业。很多企业认为是一种远见,但真正的有远见不是社会上流行什么就做什么,也不是邯郸学步、浅尝辄止,而是沉下心来研究公司核心优势、对互联网技术的适用性作出预判,进而将互联网技术武装到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培育出符合公司自身实际的互联网运营模式、经营方式。

4.开放空间还是适当约束?

互联网文明开放性的特征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创造力和自主的行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的行为、商业的创造等可以毫无顾忌、肆意占有互联网的资源。因为互联网是无所不在的公众舆论场,每一个参与网上信息传播、商业创造的主体都应该树立建设者的责任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享受互联网信息开放、表达自由的同时,自觉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自觉接受应有的社会约束,营造积极、友好、尊重、可持续的互联网环境。

5.“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还是“协同发展,同筹共享”?

互联网很多产品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似乎只有做到极致才是获胜的必经之路,相比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可谓惨烈,而且随时会被新产品、新平台颠覆。应该说“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有利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更高质量的产品,同时也能激励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提升客户满意度。但这种思维同样也有利于形成龙头企业的垄断和一言堂,对于打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行业生态产生错误导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文明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创始人之一博纳斯说:“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创造,更是一种社会的创造。问题是我们必须保证用互联网构建的社会是我们期待的社会”。但与互联网技术在每天、每时、甚至每刻仍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相对应的是,互联网文明目前带来的也“并不是我们期待的社会”。

应当承认,历史发展到当代,既伴随着文明的进步,同样也伴随着文明的苦果。我们目睹了上一个时代在给人类带来财富创造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经历了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拉大。所幸的是,以社会责任为方案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实践正对这些偏差和弊端做出修正。

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资金、人员更加自由、平等、高效的流动,使资源的配置向着更加优化、更有效率、更能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社会责任,及其在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透明、公平、尊重、共赢等特征,可以说与互联网文明的本质、追求存在着内在的统一。为互联网文明的发展增加责任的维度,有利于修正互联网时代已经和可能出现的偏差,进而创造出一种更可持续的互联网文明。

在互联网时代,更可持续的互联网文明要求我们在物质财富创造、劳动效率提升、自然环境保护、人的自由发展等方面要更加符合开放、平等、合作、共享、高效、和谐的本质要求,进而引导人们的技术创造回归发展的本源、走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这五个方面的本质要求能够得到有效回应和解决,更可持续的互联网文明就能得到实现。但现实中一些不开放、不平等、凸显不出高效、体现不出协调、发展成果做不到共享的情况却普遍存在。

那么,应该如何通过我们的行动去创造更可持续的互联网文明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包括政府、企业、公民在内的三大推动主体从自身的角度,树立起起符合互联网文明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各司其责、共建共促。

具体来看,对于政府而言,应扮演好互联网文明监管者和规制者的角色,积极引导、开发互联网本质的作用,一方面确保各种角色都能平等的获得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防止出现信息鸿沟;另一方面确保互联网更加高效、开放的运行,而不是某一方得利,进而形成垄断;此外,还应促进互联网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结果上做到成果的共同分享。

对于企业而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企业的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为企业的财富创造提供大量机会,这就要求企业在营利的同时注重与利益相关方的成果共享,担负起与企业体量相适应的社会责任,同时有意识防范其成为企业开展掠夺和形成垄断的工具。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让企业的运营置身于一个更加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这也就同时要求企业应着力构建起企业信息披露的机制和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机制,尤其是在不太确定可能造成的重大社会环境影响的情况下慎重选择互联网产品的大规模推广。

公民层面,工业文明导致了人的异化,从经济角度衡量人的价值,使人被贬低至“劳动力”,成为与“商品”同等的“物”。同时,职业分工还使人丧失了多样发展的能力和可能性。这就需要转变人的自我认识,促进人性回归,注重人的精神、思想、情感、德行,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导节约型社会,从高消费转向适度消费,推行可持续发展观,以达成现在与未来、局部与整体、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协调发展。

任何一个大型人类文明,早期大家总是高估它的影响,会有一轮一轮的泡沫;但是中期大家往往会低估它的影响,觉得这些不过是概念而已。当你觉得它是概念的时候,它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开始茁壮成长。在文明转型的节点上,对于互联网文明可持续性的塑造,如果不理解,我们就去研究和学习;如果理解了,挽袖子动手去干就好了。而学习、思考、实干、探讨,正是文明的本意。

欢迎关注责扬天下微信

业务咨询协会/机构合作

010-68711086

关注公众号

获取最新信息

Made by 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901081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321号